从畅销全集到“噪音化”阅读, 日本人下班后为何再难翻起书本
2023年,日本文化厅发布了一份阅读调查数据:有62.6%的日本人在一个月内没读完一本书,比五年前的调查上升了约15%。
日本长期以来被视为“读书民族”,无论是在地铁上、便利店,还是老旧街区的书店,纸质书曾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但如今,即便是想读书的人,也越来越“读不进去”。
一旦进入职场,读书的习惯就慢慢消失了。即使心里想着要读点书,但往往翻开几页就看不下去。
2024年,日本评论家三宅香帆出版了一本畅销书,书名就叫《为什么只要一工作就读不进书了?》,销量突破30万册,并获得多个奖项。
三宅并没有停留在“上班太累没时间”的简单解释,而是反过来追问:为什么在过去,人们能够在工作之余持续阅读?
在日本的近代化进程中,阅读曾是一种社会刚需。明治维新之后,随着“言文一致”的普及,书籍变得更贴近日常语言,阅读门槛降低。公共图书馆在全国迅速普及,教育制度的改革也让更多人能接触到书籍。
在那个时期,阅读不仅是文化活动,更是个人晋升的工具。例如,明治时期的畅销书《西国立志编》(翻译自英国作家Smiles的《自助论》),在1910年代销量突破100万册。
它通过讲述奋斗故事,传递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理念,与当时国家的富国强兵目标高度契合。阅读,成为社会动员的一部分。
到了1920年代,日本出版业进入了市场化的阶段。1926年,“一元本”系列图书出现,读者通过类似订阅的方式分期购买全集。
这种销售模式降低了选择难度,也赋予阅读一种娱乐消费的属性。许多人买全集放在家中,未必真的读完,而是把它当作社会地位的象征。
进入战后时期,日本阅读文化再次发生转向。这一次,是从教养向自我优化过渡。1961年出版的《让英语变强之书》成为畅销书,打响了自我启发类图书的第一枪。
之后几十年,技能类图书不断流行。这些书内容具体、目标明确,强调效率,正好迎合了职场人的焦虑心理。
在新自由主义背景下,人们被要求对“自己负责”,阅读也被工具化,变成实现职场成功的手段。
进入互联网时代,阅读面临新的挑战。短视频和网络搜索成为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,人们习惯追求简洁和高效。在这种环境中,长时间、沉浸式的阅读被视为“噪音”,不再是多数人生活的核心部分。
美国作家Colleen Hoover的小说就是通过TikTok传播而成为畅销书,在日本也出现了类似现象。出版社与网红合作,通过社交媒体推广书籍,让年轻一代重新接触阅读。
调查还发现,日本中学生和高中生的阅读量并没有明显下降,部分群体甚至有所增加。这说明新媒体未必一定导致读书消失,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人们找到适合的阅读方式。
实体书店的衰落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。书店数量比千禧年减少了一半,全国近三成行政区没有书店,很多地方的居民即使想买书也不方便。
同时,日本出版业长期依赖的价格规制和退货制度,使得书店在顾客减少的情况下难以维持。相比之下,网络书店凭借物流优势获得了更多市场份额。
三宅在书中提出一个建议: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全身心投入工作,但这并不现实。她认为,人们需要以“半身心”的态度面对工作和生活,把阅读视为一种放松和拓展可能性的方式,而不是纯粹的功利工具。
虽然这一建议的可行性有限,但它提供了一种思路:在新的媒介环境下,阅读的意义也需要重新定义。阅读的形态一直在变化。今天,它或许更适合成为人们调节节奏、拓宽想象的空间。
下一篇:没有了